【我与南航的故事】惠风和畅————回忆在昌航的学习生活
岁月的洪流,带走了我的青春年华,成败得失都是过眼云烟。现在唯一能牵绊我的是对过往的回忆。在南昌航空大学(以下简称昌航)七十周年校庆来临之际,回忆并记录我在校学习和生活的片断,以表达感激之情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,在经济建设大潮来临之时,为了学习科技知识,我辞别了在衡阳市的地方工作,于1953年统招录入中南第一工业学校。当时被录入的同学,大都是农民子弟,过去无钱读书,能在初中毕业后继续免费深造,都怀有感恩之心,感到无比的幸福。
到校后,才知道校址在汉口,学生分别来自湖北、湖南、河南。入校时我们所有男同学住在一个大工棚里,虽乡音各异但都一见如故。学校已有首届同学,来自解放军部队的官兵,他们带来了部队作风,对新生爱如兄弟。
初到学校的我们,对学习内容十分迷茫,于是,校领导给我们安排了入学教育,介绍学校情况、专业设置和学习目标。当时正是抗美援朝停战之时,校领导从这次战争因缺少飞机,造成了志愿军重大牺牲的痛心教训,说明建设航空工业是强军之所必须,人民之所企盼;而培养合格建设人才,提高学生素质,依靠教师引导,实现以德育人,则是学校的要务。入学教育虽时间不长,但是让我们这些新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,从感恩之心到报国之志,家国情怀由然而生,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。
立志航空,刻苦求学求知
同学们跳出“农门”,进城就读航空工业学校,特有荣誉感和自豪感,大目标有了共识。但分科、分专业时同学们产生了疑虑,在我的同学中,有人就说“前世作了孽,今朝学打铁”,认为锻压就是打锄头镰刀。为消除误解,班上的辅导员及专业老师,通过各种方式讲清学科的内涵,说明锻压专业是一门科学,它函盖了锻造挤压和冲压,是用塑性变形理论来计算成型的方式等等。飞机上有很多的锻压件,锻件在飞机上需要承受巨大力量,才能强劲飞行,这是一门技术,是一门学科。比如一个口杯的成型,是由一块钢板压制而成,但不能一次压成,究竟要压几次呢,就要通过压延的理论计算才行。这个专业绝不等同于农村的铁匠,它在航空工业中是不可或缺的专业。通过教育,大家消除了误解,端正了认识,去除了消极因素,都积极投入学习。学校经常鼓励同学上进,每年评选三好学生,让他们成为班上的标兵和旗帜。而对学习困难的,则组织“一帮一”对口帮扶,在班上形成比、学、赶、帮的气氛,大家齐头并进,没有一个同学掉队。
记得1954年武汉被洪水围困,水位超过了历史水平,当时全市抗洪,学校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,我们每天下课后步行前往抗洪,睌上十二点左右返回,连干了三天,白天照常上课,大家仍兴致勃勃,毫无怨言。同年六月底,学校决定开始搬迁到南昌,我们班是第一批搬迁的,因岳阳遭水淹,火车停运,只好从汉口坐船经上海转乘火车前往南昌,经过几天的奔波才到达南昌。到达南昌后,不少同学因水土不服,上吐下泻,肠胃不适,即使如此,大家依旧对学习抓得很紧,就是上厕所也手持书本,不忘复习备考,因学校迁南昌,所以期末考试安排在新校进行,考完后,全班没有掉队的。
立德树人,不忘师长教诲
我们能学到知识,走向社会,建设国家,多亏老师的指点、爱护和器重。我的专科主任叫彭本善老师,他是学校创办人之一,曾当选为区人大代表,参加硚口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。从第一届到十七届的锻压专业的同学,都对他比较熟悉。彭老师在1992年编辑出版一本“锻压专业校友通讯录”发给同学,为同学间相互联系加深感情,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。我也是彭老师领进昌航的,他对我经常促膝谈心、指导教诲,让我受益很深,我们相互联系达60多年。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都会不时穿插一些国情民情,记得高翔老师在讲“热模锻”时,有一次巧妙的讲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,称赞他不怕牺牲的精神,保证了这次战役的胜利。汪时卓老师在讲“冷冲压”旳旋压和蒙皮加工时说,国民党在几十年中,连一架木制飞机也搞不出来,而新中国建立才几年,我们的雅克十八就试飞成功了,这种成就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取得。这些讲解联系实际,为同学树立爱国爱党的情怀,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除课堂学习外,我们还下厂实习,接触实际。我们的基础实习是在学校实习厂进行,我的指导老师章国侦技术很好,可以把一块长方型的毛胚,通过手工打制成榔头。他手把手教我划线、持铁錾握榔头的姿势。在加工过程中,大多数同学的手被打肿了甚至破了皮都不舍得休息,心里想着要学技术就不能怕吃苦,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成功。章老师今年己95岁高龄,我们见面还常回忆往事,亲密和谐。
我们专业实习是在洪都机械厂锻工车间学手工锻,当时师傅们都有生产往务,产品不能有差错,故不轻易放手教,而且他们少言寡语,不喜欢多交流。我们学习上一届同学的经验,即去师傅家进行拜访,增进感情。我几次去师傅家,交流往事,拉拉家常,逗逗小孩,师傅很高兴,和颜悦色,之后话也多了,干活也从此放手让我干了。至今我还记得师傅说:“学手工锻并不难,就是大小榔头要配合好,大榔头必须击正指点位置,才能按规定成型,但要学好也不易,如判断锻温髙低、打击力量大小、成型位置的选择,都要通过长期观察和经验的积累,不是短期可达到的。”这些话对我启发很大、印像很深,我想工作如此,人生何常不是如此呢?这些很有哲理的言辞,对我的人生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。
加强党建,践行党员义务
学校在第一届各专科中都设立了党支部,党员处处带头,是同学的榜样,也体现了军人风范。校党委对新生入党工作十分重视,曾要求首届学生党员,常到新生中走访联系交流。记得当时常和我联系的是侯祚祥同志,我们谈学习、讨论社会的变迁,介绍党的基本知识。通过他的引导,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,并在1954年10月被批准入党,我深感光荣。但之后不久,我却受到一次批评。原因是我把一本党内通讯放入口袋之时,把此刊的一个白边露在口袋外,引起了别人的注意,在一次党员大会上,党委牟桂本书记说:“有的新党员,总把党刊的白边露在外,是在炫耀自己吧!这是骄傲的表现,群众反映不好,一定要纠正。”他当时并没有点名,但我知道,即使我是无心的,但却带来了不好的影响,我意识到领导是在给我敲响警钟,这件事让我终生难忘。1955年上学期,专科学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,我任代理书记。当时的任务是除了搞好学习之外,要求密切联系同学,发展新党员。每个党员必须在课余时间找同学交流谈心,培养积极分子,引导其入党,再要求他们联系其他同学,班内形成了良好的政治氛围,友爱之情处处存,校风校纪严谨,刻苦努力求知蔚然成风。到毕业时,党员人数为全科的四分之一,且全科同学没有一个掉队。在毕业分配时,同学们纷纷表示,坚决服从祖国安排,没有任何人提出特殊要求。尽管有些同学分配的单位离家千里,但都愉快地奔赴为航空航天事业奋斗的工作一线。
六十多年来,我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,阔步走向社会,在航空工业企业工作近四十年,为富国强军贡献了微薄的力量,践行了我的初心与使命。
在母校建校七十周年之际,回忆起自己出发之地,起步征程之时,惠风和畅之景,永远铭刻心中。
(作者毛远涛,我校1956届锻压专业毕业生)